日照创建全省首批“食安城”427
对完不成任务、阳康工作责任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对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单位将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停产整治。
后何快标志着老澴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同时彻底打通孝感城区向南发展通道,康复康壮大城市规模,形成以槐荫大道为轴线、东南两翼齐头并进的连片发展格局,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
二期工程实施后,速恢将进一步完善老澴河周边道路、水系、学校、医院等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功能。老澴河是孝感母亲河,复健东起府河东大堤,西至三军台汇入槐荫河。10月16日,阳康新华街道老澴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南桥片区征迁动员会召开。二期工程范围东至滚子河、后何快南至老316国道、西至澴东堤、北至老澴河,总面积4.8平方公里,总投资48亿元。10月24日,康复康孝南区新华街道老澴河综合治理南桥片区开始征迁,老澴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2017年底,速恢孝感启动老澴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速恢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33亿元,通过黑臭水体整治、水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治理措施,将老澴河板块建设成城区景观轴、会客厅、亲水带、新片区。目前一期工程已提前3年完成,复健9.8公里河道清淤、岸线整治,以及10个安置区建设基本完成四、阳康水环境2020年全省河流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其中省辖长江流域为优,黄河流域为良好,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轻度污染。
后何快——加强宣传和公众参与。一张水网即建设系统完备、康复康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兴利除害的现代化水网。图1—1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图气象水文:速恢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速恢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1℃、降水量771毫米、水面蒸发量1000毫米左右。五、复健水灾害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复健山丘向平原的过渡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泄平原,且存在南部大别山、西部桐柏山—伏牛山以及北部太行山三大暴雨中心,极易造成大的水灾。
加强淮河沿线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湿、天然植被恢复等工程。党政主要领导签发总河长令部署河湖长制年度工作,适时组织开展河湖长述职,进一步强化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意识。
加强监督管理,保护现有植被,建设滨河滨岸植物带,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实施林粮间作、平整洼地与翻淤压沙等土地整治措施和农田水利配套措施,治理低岗地水蚀,有效控制潜在风蚀危险,保障农业生产。——建立健全生态流量保障机制。7.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与上一规划期末相比,各规划期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指各规划期末全省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区内生产总值的取用水量。二、2025年水资源配置方案2025年全省配置经济社会用水量282.31亿立方米。
截至2020年,仍有2.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100座病险淤地坝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方坡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生态空间不足。洪水风险区划按两级区划进行划分,一级区划为洪水类型分区,按照洪水可能的威胁范围分为防洪保护区。水利基础设施空间是包括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的已建、在建、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包括水库、闸坝、堤防、渠(管)、泵站、水文站点等水利(水文)工程(设施)建(构)筑物建设用地范围、淹没占地范围、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以及规划预留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加强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与评价,持续开展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探索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禁止开垦陡坡地、河湖水库周边植物保护带等特殊区域的人为活动监测。
第五节 重点领域和地区水资源保障一、城镇供水安全全省17个省辖市及1个示范区均已建成2个以上水源地,除信阳市出山店水库城市供水工程正在建设外,水源全部实现联网,水源之间互为备用。塘坝16.49万座、窖池27.44万座。
——加强水资源保护监管。与2025年相比,地下水供水比重持续下降,地表水和其他水供水比重进一步增长,供水水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水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与动态评价机制,分区域实施水资源差别化管控。三、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严格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要求,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约束要素,强化供需双向调控,实现以供定需、需供适配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一、地下水超采治理——推进节水压采。第六节 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通过建设一个水利大脑、完善两张网络、搭建九大协同应用、强化两类支撑,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1292智慧水利体系,完善全省现代化水治理体系,为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力驱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点源和面源污染防控,开展安全警示、隔离防护及水质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平原区通过河道整治,修建拦蓄工程,充分挖掘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2035年全省配置水量310.30亿立方米,扣除不占用指标的25.28亿立方米再生水后总配置水量为285.02亿立方米,满足2035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拦蓄雨洪水,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利用水体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全省6个水资源特征区中,长江支流区和淮河上游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产发达,节水水平偏低,工业和农业用水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节水潜力较大。配置方案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非常规水,充分考虑不同水源特点,适当扩大南水北调供水区域,连通黄河两岸水网,谋划淮水北送均衡水资源空间布局,着力增加非常规水,科学减少地下水供水、退还超采水,构建了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提高了水资源调控和丰枯互补能力,全省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积极应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及时了解公众服务需求和实际感受,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河流基底生态修复。
未划定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确定保护区范围。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河南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性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大范围、全省性的大旱也时有发生。结合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建设大中型水库及灌区,加快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灌区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水源。
在水库上游实施封禁治理和能源替代工程,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营造水源涵养林。——构建上下联动机制。
研究建立水量调度信息系统,构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分区域构建联合调度机制。将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积极推动退耕还林,在农村居住区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置设施,减少入库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维护水质安全。
推进涉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探索推动排污许可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融合,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规定,对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行为予以处罚,逐步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引江济淮工程:可供水量考虑分配水量指标和工程建成达效程度等测算。
——加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发洪涝,冬春少雨多发旱情,6~9月份降水350~7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第二节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保障和维护河湖生态功能为主线,针对河湖生态问题,通过河流连通性维护、滨岸带保护与修复和河流基底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护河湖生境多样性,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推进河流生态带建设,维系健康水域空间。以四水同治建设需求为导向,协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机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科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学、研等科技创新多方位融合。
充分考虑城市供水水源特点,结合城镇化建设布局、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合理布局水源工程,持续完善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湖泊规划已批复且编制实施方案的,按照规划范围划定管理范围。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7座,中型水库121座。
支流源头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加强生态保护。到2035年,封填机电井15.44万眼。
最新留言